你好,欢迎来到岭南消费维权网!

2024-05-09 星期四

超九成理财产品夸大收益

时间:2017-03-01    10:14:37
    近年来,通过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实现高收益成为不少消费者的主要投资方式,然而许多人或许并不了解,此类广告宣传的高收益率大多是忽悠人。
   日前,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发布的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星级评价结果显示,627只结构性理财产品中,超过96%的产品实际收益低于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5.8%,1/3的实际收益率为最低预期收益率。
   上海市消保委表示,产品预期收益率容易导致投资者误解,投资的管理过程不够透明,公开信息披露不够规范等,是目前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预期高收益难实现
  
据上海市消保委介绍,本次评价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对上海消费者可以购买到的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进行研究,产品发行方不仅限于总部在上海的商业银行,还包括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等。
   2016年,上海市消保委通过对2011名老年人消费支出的调查发现,约有11.30%的老年人购买过理财产品,其中有22.80%的老年人会购买银行推荐的结构化理财产品。购买结构化理财产品的老年人中,约有76.90%的人认为结构化理财产品风险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到期收益整体水平偏低,超过96%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低于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5.8%;约84%的产品实际收益率甚至低于2016年上半年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封闭型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4.38%。数据还显示,2016年上半年到期的 727只结构性理财产品中,33.33%的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为最低预期的收益率。非保本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到期实际收益率也只有2.17%;保本的平均收益率也仅为2.94%;保本收益产品到期收益率为3.43%。
   据评价课题组统计,在预期收益率区间大于6%的8款产品中,有6款的最终收益率都只是最低收益率。其中,华侨银行的股添利2015年第17期股票挂钩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18%,预期最低收益率0,实际收益率为0;平安银行的“100%保本挂钩股票2015年243期”,预期最高收益为8%,实际收益率为0.5%。
   对此,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杨宝华认为,由于此类理财产品收益结构很复杂,远非普通消费者可以理解。此类理财产品的模拟实际预期收益率多集中在2%的水平,实现较高收益率的概率相对较小。尤其是一些老年投资者,可能购买时只记住了15%的最高收益率,但购买后对收益率的直观感受却是2-3%。
   针对此类理财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非常诱人,最终实现程度却很低的现状,评价课题组还发布了一份“不靠谱银行表”,恒生、江苏、华侨、光大、华夏等银行位于前列。
  投资管理过程不透明
  
“一方面,实现预期高收益的概率低,另一方面,它的投资管理过程又不透明。”据杨宝华分析,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投资管理过程不透明体现在以下方面:不公布交易对手的信息,但由投资者承担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衍生品投资资金来源不够明确,风险程度未知。
   杨宝华表示,对比英国相似产品,监管部门规定产品必须披露交易对手信息,而在课题研究的627个样本中没有一款产品公布交易对手信息。
   将本金的收益部分投资于结构性产品的衍生品,通常比较利于保障本金安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但在课题组的研究样本中,有58%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未对衍生品投资的资金来源进行说明。
   据杨宝华介绍,课题组调查发现,尽管投资管理过程不透明,但为了规避自身责任,多家商业银行作出了如下规定:“由于市场波动或投资品种发生信用风险导致产品到期时投资品出售收入有可能不足以支付客户预期收益,甚至不足以支付理财产品本金,届时理财资金将按照产品到期时的产品净值向客户进行分配。但在此种情形下,理财产品保留向发生信用风险的投资品发行主体进行追偿的法定权利,若这些权利在未来得以实现,在扣除相关费用后,将继续向客户进行清偿。”
  信息披露不规范
  
课题组调查还发现,多家商业银行在公开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信息披露的内容完整性不足,不便于投资者进行比较;产品说明书披露缺乏统一规范,信息可得性不强;关键信息的有效性不足,投资者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调查结果显示,华夏银行官网仅披露了总的产品条款说明,没有披露在售和已经到期产品说明书;招商银行官网没有公开披露在售和已经到期结构化理财产品说明书,只有持卡客户可查阅;光大银行仅披露非常简单的产品说明。
   另外,大多数此类理财产品对产品相关费用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其中,渤海银行、星展银行、广发银行部分产品的公开信息未披露相关费用信息。
   对于投资资产种类、投资比例,课题调研的样本中,披露的银行占比仅5.88%。
   “理财产品公开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充分,消费者就难以判断产品的风险系数。”杨宝华说。
  过分夸大高收益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直言:“结构性理财产品不讲概率,只宣传所谓的预期收益率、最高收益率,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欺骗。实际上,从真实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些所谓的高收益率实现的概率,可能就像扔一个硬币能竖起来那样。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对消费者来说是不诚信、不靠谱的。”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茆训诚表示,银行能否成为金融市场有效性的主导者,取决于信息是否对称,交易行为是否公正透明,但很多银行心存侥幸,想多攫取利润,因此“主动性不对称”。银行的产品不能伤害消费者,要保证消费者最低收益,不能只讲预期区间,却不讲概率。他建议,银行加大力度培养理财产品设计师,设计产品时应开展压力测试,尽可能做到信息公正。
   唐健盛提醒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时应仔细辨别,不要迷信银行的广告宣传。银行在设计相关产品时也应少玩点技术,少一点忽悠,多讲点良心,对消费者负责。

网友评论

  • 用户名:

  • 匿名发表?
600

我要投诉

投诉咨询QQ:2545829885

投诉电话:020-82010292

投诉邮箱:2545829885@qq.com

权威发布MORE+

质量检测MORE+

维权案例MORE+

消费警示MORE+

版权所有:广东叁叁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西路育兰街2号102
网址:岭南消费维权网.com

咨询电话:020-82322971 投诉电话:020-82010292

投诉邮箱:2545829885@qq.com  投诉咨询QQ:2545829885

粤ICP备 17023083号 粤ICP备19131898号-1 网站建设:合优网络

  • 微信扫一扫